文化产业研究要重基础理论

发布日期:2016-08-18作者: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国家的大力倡导,文化产业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各级政府和企业对文化产业理论的需求十分迫切。在基础理论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各类文化产业的讲座论坛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些专家忙于赶场子、讲对策,看似十八般武艺齐全,实则无理论支撑,如同冷兵器时代的“义和团”。“文化产业”更是成了一些公司的护身符。由于大家没有心思,也来不及进行理论研究,国外的创意产业、体验经济在中国被当做法宝,少数专家成了概念的倒爷。概括起来说,就是过于重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手段和方法,却忽视了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所谓的观点既没有高度,更缺乏先进性,甚至都没有能够深入到文化产业实践的内核,因此也必然是浅薄的。

  当前,国家正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产业理论上的问题,也是出在供给侧。换句话说,我们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还十分粗放。在本世纪初,文化产业作为新兴学科,尚未进入国家学科目录之前,各种乱象尚属情有可原。随着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感性认识不断深化,不像从前那样饥不择食。文化产业从狂飙式的大跃进,转向相对理性的阶段。一些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的文化园区、文交所等,已经逐步显现其本来面目。人们对文化产业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追捧,开始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文化产业理论供给侧来探讨今后理论如何指导和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学界是时候静下心来打磨理论重器、建立完备的文化产业学科理论体系了。

  文化产业理论并不是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只是一门新兴的产业经济学。文化创意如同天边的一抹霞光,正在改变整个经济的面貌。由于生产力的持续提高,社会财富极大涌流,千万年以来,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饥渴正在缓解,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正在上升为主导性需求。所有的物质功效正在逐步从目的本身,变为精神内涵的载体和手段。精神文化成为经济的真正内核和主要动力。大量的需求处于升级性需求,初级需求往往是与自然需求相关的饥渴需求,其本质是生存。升级性需求是与社会需求相关的价值需求,其本质是文化。

  经济增长的方式,从过去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量和质量,转向更多地依靠品牌、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创新。它彻底改变了社会的经济面貌,人类社会正在由物质经济转向精神经济。这些变化将使整个经济学科产生重大的转变。不仅如此,文化产业对其他学科,包括对艺术学、管理学都会提出新的挑战。文化产业天然具有鲶鱼效应,它的加入搅动了理论研究这池深水,将促成很多理论层面的创新。

  30年前,在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笔者曾提出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之后,人类将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由此将推动社会经济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人类社会将进入前所未有的精神经济时代。30年后,文化产业已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领域也应从 “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理论随着实践的丰富而深化,也经受实践的检验。在世纪之交,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欠缺,并不仅仅是急功近利,也与社会实践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当前,经济与社会新变化给文化产业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空间新动力: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二是经济新常态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三是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给文化发展提供新支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8月公布的数据,有三点值得关注,其一,7月份,广义货币(M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2%,明显低于预期。其二,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其三,狭义货币(M1)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4%,M1与M2增速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反映两点,一是7月的新增投资活动,房地产基本包场了,实体经济部门的新增投资寥寥无几。这也是M1增速惊人的原因。M1,是企业账户上的活期存款,也就是活钱。M1越多,也就意味着企业躺在账户上的钱越多,企业钱没有花出去,投资就少,没有人投资,经济自然不会好。这些急于寻找出路的企业活钱,也就是游资,有不少也在转向或准备转向文化产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研究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可有可无的学术探讨,而是肩负着推动经济转型、发现增长引擎的独特使命。过去,可以空谈,可以鼓动,但是今天,企业指望文化产业来开辟投资渠道,政府指望文化产业来推动经济转型,继续闭着眼睛信口雌黄,就会付出巨大的实践代价。

  此外,从文化产业的学说发展为完备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需要一个过程,其中基础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概念界定、研究范式、方法与路径、理论框架与结构等等。以此为契机,极可能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派。

  综合以上来看,文化产业作为新生事物,成为独立学科的时间还不长,其学科归属还不够明确。应从根本上转变十几年来的浮躁和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地来研究重大基础理论,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研制战略武器。研究文化产业问题不能靠单一学科,更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学者们深入社会实践,先当学生,再当先生。文化产业理论需要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政治学、社会学甚至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力量聚集和融合。今后,学界如能密切合作,进一步深化对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打造适应精神经济时代需要的理论重器,将为中国文化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经发局
分享到: